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回顾|坤舆哲学青年沙龙(第一期)|《是非之心、智与知:兼论孟子关于道德知识论的建构》

添加时间:2025-10-28 09:15:01   浏览次数: 次    【 】   打印   关闭窗口

20251023日下午,坤舆哲学青年沙龙(第一期)在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534教室顺利举行。河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开元应邀作题为“是非之心、智与知:兼论孟子关于道德知识论的建构”学术讲座。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赵贤教授主持,周浩翔副教授、刘斌博士做学术评议,学院部分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参加此次沙龙。

王开元副教授提出,每一种本体论都必须在某种程度上阐明与之相关的认识论立场,在道德领域同样如此。其通过分析孟子“是非之心”“智”“知”,探讨其道德知识论建构,反思情感主义框架与孟子式道德之知的独特可能。其报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是非之心”是情感抑或理性,二是智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知识,三是道德知识的完成是一种行动之知,四是是非之心与道德态度的问题。王老师认为,王阳明以好恶解是非,但孟子思想中是非之心是智之端,好恶之心是义之端,二者有别,且智、礼规范仁、义情感,王阳明良知本体思维非孟子所有,是非之心是一种高于好恶情感的道德态度。与作为核心理念的仁义不同,孟子更关注智对仁义的选择与坚守,智表现在对仁义的认知判断与“弗去”的意志坚守,指向道德行为完成。智的合理性选择靠“反求诸己”,非权衡分析。王老师认为,道德之知源于情境实践参与,证成于行为完成。孟子虽然更接近情感主义的思路,但不否认道德知识可能,而是以“是非之心”为道德判断提供基础,其道德知识论可能在于“行动之知”:是非之心供先天判断能力,智获并坚守仁义,道德知识证成靠切实行为。

评议环节,周浩翔副教授指出王开元老师就“孟子关于道德知识论的建构”的讲解是一种新的诠释,对研究孟子相关内容具有借鉴作用。刘斌博士指出可以对恻隐之心的相关结构进行更完整的总结。提问环节,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积极提问,王开元老师进行了详细的回答。

活动最后赵贤教授进行总结。她认为在本次活动中,报告人就是非之心、智与知兼论孟子关于道德知识论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评议人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刻的点评;各位听众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她指出“坤舆哲学青年沙龙”是学院继“坤舆哲学讲坛”学术品牌活动之后倾力打造的新的学术品牌活动,其目的在于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激荡思想、展示才华的学术舞台,促进青年学者之间进行深度交流,激发学术创新的火花。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三金网络
通讯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东路2666号    邮编:0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