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教授主讲“坤舆哲学讲坛”第140讲

添加时间:2025-11-21 11:15:28   浏览次数: 次    【 】   打印   关闭窗口

         20251119日下午,“坤舆哲学讲坛”第140讲在河北大学七一路校区B1号楼六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剑波老师应邀作题为“如何对待对等者分歧?”的学术讲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张燕京教授主持讲座,学院青年教师及哲学专业研究生参加讲座。

在本次讲座中,曹剑波教授首先指出,认知分歧在个人生活与公共领域中普遍存在,如何理性应对认知分歧是社会知识论的重要议题之一。曹教授从知识论的角度,围绕认知分歧的概念体系、调和论策略、坚守论策略以及予境敏感的调和论四个方面,对这一议题进行了系统性阐述。

曹剑波教授首先介绍了认知分歧的核心概念体系,重点阐述了认知对等者的界定标准及其分类。对于"认知对等者"这一核心概念,曹剑波教授从认知对等和证据对等两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认知对等要求双方在智力水平、思考深度、教育背景、科学素养以及认知美德等方面相当;证据对等则强调双方对争议问题的相关证据和论证的熟悉程度及考量细致程度应当一致。认知对等的成立需同时满足三项判定条件:一是双方具有良好的认知地位;二是针对同一问题展开讨论;三是共享相同的证据集。在此基础上,曹剑波教授将认知对等者分歧系统划分为三种类型:相信-怀疑型分歧、相信-悬置型分歧以及置信度差异型分歧。

其次,曹剑波教授深入分析了关于对等者分歧的调和论与坚守论两大策略。调和论主张面对对等者分歧时,理性主体应当调整自身置信度,使其趋向对方的置信水平。调和论具有两种主要形态:等重观强调对所有对等者的信念态度赋予平等权重;总证据观则主张基于全部证据集做出判断,涵盖一阶证据和高阶证据。在辩护方面,调和论获得了多重论证支持:理智谦逊论证强调认知主体应当承认自身的可错性;认知公正论证要求无偏袒地对待对等者信念;认知压力论证则揭示分歧对信念真实性的挑战作用。同时,调和论也面临严峻的理论挑战,包括自我反驳、否认击败原则等多重批驳,这些挑战深刻揭示了该理论的内在困境。坚守论主张在面对分歧时坚持初始信念,无需调整置信度。坚守论具有三大理论依据:认知特权论证强调主体对自身认知过程具有第一人称透明性,能够直接洞察推理步骤的可靠性;证据优先论证认为原始证据的认知权重大于分歧所构成的心理证据;美德关联论证则主张坚守信念体现了认知勇气和独立性等理智美德。然而,坚守论同样存在理论局限:坚守论的态度可能引向独断论,忽视对立证据的认知价值;实证研究表明其与认知勇气并无显著关联,反而可能助长我方偏见和认知惰性,这些缺陷使得坚守论在应对认知分歧时面临严峻挑战。

曹剑波教授对调和论与坚守论进行了批判性综合,提出了予境敏感的调和论。该方案以理智谦逊为价值基础,强调根据信念领域、认知风险和证据聚焦等具体情境动态调整信念修正强度。曹剑波教授认为,这一理论既克服了调和论的绝对化倾向,又避免了坚守论的封闭性缺陷,通过情境敏感的调节机制实现了理论严谨性与实践可操作性的统一,为应对认知分歧提供了更为合理和全面的理论框架。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同一信念主体内部产生的分歧问题”“真理强度的计算方式”“认识论概念和知识论概念的区别”等问题请教曹剑波教授,曹教授作了详细的回答。张燕京教授对讲座作了总结。他指出,知识论这一领域内容丰富,既包含深刻的理论探讨,也涉及众多实践问题,本次讲座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帮助师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曹剑波教授的专题报告理论视野开阔,论述条理清晰、内容深入,是一次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会议在热烈融洽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曹剑波,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福建省哲学学会会长,中国知识论学会副主任等。曾任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三金网络
通讯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东路2666号    邮编:0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