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上午,“坤舆群学书院系列讲座”在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梁玉成教授应邀作题为“AI赋能的学术与科研”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林顺利教授主持,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参加讲座,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学术研究的新路径。
AI时代来临:从“固态”到“气态”的社会变迁
梁玉成教授以“固态社会—液态社会—气态社会”的社会形态变迁为引,指出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的工作、学习与科研方式。他强调,面对AI,社会态度可大致分为四类:AI狂热者、卢德主义者、增强人与增强AI。而真正具有现实意义且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在于“增强人”与“增强AI”的有机结合。
AI工具实战:从对话到深度研究
讲座中,梁玉成教授系统介绍了2022年以来三代AI模型的发展脉络,并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提示词工程、上下文管理、参数调优等方式,与AI进行高效对话。他特别强调了“提示词”在调动AI潜能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后退提示”(Step-back Prompting)等进阶技巧,引导AI从宏观视角思考问题,提升回答的深度与系统性。在工具层面,梁玉成教授推荐了多种适用于科研与学习的AI平台,包括支持本地知识库搭建的Ollama、可实现多轮文档对话的RAG系统、以及具备深度研究能力的Perplexity、Grok、Gemini等工具。
警惕“认知拐杖”:AI时代的教育挑战
梁玉成教授特别提醒,AI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认知懒惰”与“认知卸载”的风险。他引用Anthropic教育报告指出,若学生将思考任务完全外包给AI,将导致批判性思维与分析能力的退化。因此,教育者应转向评估学生的“过程、创造力、适应性与元认知”,而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的程度。他根据“AIQ”(人工智能商数)的概念,呼吁高校重视学生在AI理解、使用与伦理方面的素养培养,构建面向未来的人机协作能力体系。
在讲座的最后,梁玉成教授总结道:“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不再是瓶颈的时代。真正的瓶颈,是我们提出的问题质量、是我们对AI的理解深度、是我们对自我认知的清醒程度。”他鼓励在场师生积极拥抱AI,但不盲目崇拜;善用工具,但不丧失主体性,从而在“气态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科研节奏。
主讲人简介:梁玉成,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山大学人口所所长,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入选多项国家级人才项目,中山大学逸仙学者杰出教授。广东省政协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社会学、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中国社会转型、人口迁移等。
(社会学系 供稿)
